高峰镇政府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根据《古丈县人民政府关于对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单位2017年主要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的通知》(古政发〔2017〕3号)文件开展2017年上半年目标管理进展情况自查工作。现就具体工作情况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及成绩
(一)产业建设加速推进,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全面落实县分产业工作任务,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依靠自己劳动力,摆脱“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发家致富。发展有2个千亩茶叶园,分别位于李家洞村和岩坳村,有38个百亩产业园,以岩排溪村名树名花观光园,烂泥池葡萄园为特色。完成农机购置补贴74台,发放金额164200元。蔬菜种植完成8000亩,农民饮食需求基本满足。完成柑橘品培管2000亩,完成品改低改800亩,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平均每亩可产出500斤。烟叶种植完成1800亩,收购烟叶3967.2644担。茶叶已完成570亩新扩,老官110亩,李家洞207亩,生岩界103亩,岩排溪55亩,镇林场107亩。结合实际,周县调整高峰茶叶430亩新扩任务为低改,待县农业局出台政策。油茶新造、低改达5000余亩,完成任务,目前处于茶苗移栽中。动物防疫比例达到90%以上,春季动物防疫完成猪434头口蹄疫防疫、307头蓝耳病防疫、304头猪瘟防疫,牛256头口蹄疫防疫,禽5428只禽流感防疫,羊305只口蹄疫防疫、265只小反刍兽疫防疫。秋季动物防疫完成猪818头口蹄疫防疫、832头蓝耳病防疫、809头猪瘟防疫,牛256头口蹄疫防疫,禽5428只禽流感防疫,羊305只口蹄疫防疫、265只小反刍兽疫防疫。
(二)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城镇建设稳步前进
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项目建设,规范项目招投标、项目报账。优化项目建设环境,无阻工闹事、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大市场建设、葫芦坪村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做好杉树坡等公路硬化项目环境建设。
亮化设施方面,完成太阳能路灯安装204盏(其中焦坪村24盏、李家洞村90盏、淘金村45盏、陈家村25盏、凉水村20盏)。
道路交通方面,完成葫芦坪村码头至学校公路硬化5.1公里,完成公洋坪村旧庄组公路整修4公里,完成陈家村龙湾组至村部公路硬化1.3公里、龙湾组至沙溪组公路维修5公里,完成镇溪村镇溪组、小寨组公路硬化4.8公里,完成岩排溪村各连溪组公路扩宽3.8公里,新建1.5公里,完成淘金村小里溪组新修公路2.5公里;完成八水村四组、五组公路维修7.5公里,八水至老官新修公路3.5公里。完成三坪村麻坪和寺坪公路保坎维修200方。完成葫芦坪村道硬化4300米,完成公洋坪村主干道硬化9公里,完成焦坪村麻头园入户道路硬化2000米,平时搞好公路养护工作,完成全面公路养护2次,每次累计约153.2公里。。
水利设施方面,完成石门寨村半坡组水渠维修4000米;完成老官村中下组新建水渠1000米;完成岩坳村岩坳组水渠硬化2000米;完成黄连溪组、麻溪组、凤溪组水渠新建2.3公里。完成岩排溪大村组、寻家组、各连溪组水池新建共85方;完成老官村长坡组新建水池两座60m3;完成三坪村一、二、三组新建水池20方。
其他设施方面,完成麻溪村、烂泥池村村部维修。配合县民政部门做好高峰养老院2栋楼翻修,六角亭新建,戏台、球场新建,配备冰箱、避雷设施等。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跨越
精准扶贫方面,完成精准扶贫户“四进五出”整改工作,全镇现有精准户965户,3825人,完成165户异地搬迁任务,做好63户兜底一批低保认定工作,完成262人就业转移,落实教育补助429人。开展精准扶贫一月一调度和精准扶贫专题研究工作会。按照县级部门要求,进行“四卡合一”、扶贫手册、档册及国办系统整改,平均整改次数不下3次。加强驻村扶贫管理,要求镇工作队员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宿村不少于10晚,干部驻村每月不少于20天、宿村不少于10晚,同时按要求在精准扶贫管理平台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签到。计划生育方面,完成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任务78人,完成两癌检查298人,完成上环任务59例(其中57例上环,2例结扎),开展5.29计生宣传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留守儿童慰问工作,给留守60余名留守儿童发放文具和营养品。危房改造完成危房改造375户,其中精准户319户,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到保障。
(四)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平安建设获取新进展
安全生产方面,调整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道路交通、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责任,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2次,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2次,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1次,在平时开会时强调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对发现问题的店面、农户一概要求整改,一年内无较大安全事故发生。调整镇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和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到学校,街区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15次以上,与各村、经营店面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57份,制定农家宴管理制度并做好登记。一年内五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和县交警大队开展治超治限活动开展道路交通隐患排查3次,对于12辆超载车辆要求整改,做好各村车辆登记,开展治超治限治载工作登记。做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大排查,开展教育工作宣传,确保适龄儿童就学率。协助县级部门落实教育救助429人。开展雨露计划宣传,指导群众到网上申请,雨露计划报账41人,64000元。
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1次,配合县国土局、防汛办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利用赶集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2次。制定消防工作应急方案,成立消防工作领导小组,筹备消防演练工作。
开展禁毒工作宣传,粘贴宣传单38份,公告19份,要求各村50人以上关注中国禁毒网和湘西禁毒,按照县禁毒办工作要求督促石门寨村1人尿检。
开展依法逐级上访工作宣传,坚持用法治理念、法治方式处理信访问题,制定重点稳控人员工作方案,对重点稳控人员进行“五包一”,畅通信访渠道,全年无恶性群体上访事件发生。成立综治中心,明确综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职能和工作制度,开展平安家庭、网格、校园等创建工作,调整各村综治机构,开展综治民调工作,完善治安排查和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对村级网格化进行考核,要求各村、居委员会每月在网格化系统内上报5件。加大对吸毒、矫正、精神障碍、刑满释放人员管理,对重大矛盾纠纷和重大治安问题进行定期排查登记,一年内无重大恶性案件发生,无群死群伤重点恶性安全事故发生。
(五)其他工作稳步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创建石门寨、岩排溪2个精品村,陈家、三坪、凉水、岩坳、高望界5个示范村。开展城乡同建同治建设,并3次以上在县检查时排名第一。开展岩排溪改厕工作,涉及93户。每月开展城乡环境同建同治建设4次,搞好环境美化,配合省电视台、县宣传部到岩坳开展茶文化节活动。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按照县经管站要求,分阶段完成信息采集、实地勘测、第一轮公示、构图等工作任务,待经管站下一步工作安排。完成了13个村的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成立了新的村(居)班子成员。按期完成政务公开工作,及时调整网站信息,完成新政府网站信息更新,完成信息公开指南2个,公开年报1个,工作动态更新11条,信息上报30余条,通知公告1条,政策文件、规划计划、人事信息、统计数据各1条,财务信息3条。,加大信息上稿力度被县政府采用政务信息31篇,上报县政府调研材料1篇《论高峰镇高寒山区经济发展方向》。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做好预安销号各项工作,按季度做好本单位、个人的预安销号。完成劳务输出262人。
二、主要工作亮点
结合高峰镇独有的高山云雾茶特色,在岩坳村,春秋茶叶总部开展茶文化节活动,由州、县宣传部主持,省电视台参与,镇人民政府、岩坳村干部积极配合,举行茶叶文艺表演活动,打响高峰茶叶名号,打响高山云雾茶叶品牌,扩大茶叶影响力,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
产业园建设不断推进,陈家八月瓜产业园、烂泥池葡萄观光园、岩排溪名树名花观光园成为高峰一大特色,产业园经济收益持续上涨,给各村村民起了榜样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滞后指标
农贸市场建设。
(二)滞后原因
因土地争议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实施精准扶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抓好发展生产、健全公共服务和办好教育三件大事,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开发、改善民生、资源配置等方面“精准”,按照扶贫“1+1”驻村扶贫模式,配合做好“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到户”,推进13个村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力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确保2017年、2018年全镇按县预定时间脱贫。进一步完善修改贫困户基本信息,核实对象家底,核准致贫原因,建立数据监控和纠差纠错机制,落实静态识贫,动态管理,确保真贫就扶、脱贫就退、返贫再帮、假贫必纠。全力实施“十项工程”,做好发展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发展脱贫、医疗救助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脱贫、公共服务保障等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我们主要是大力发展产业脱贫,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茶叶、烟叶、养殖等产业,通过产业带动脱贫一批;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推进扶贫易地搬迁;实施教育扶贫,摸底核准全镇小学至大学的贫困户孩子就学底子,确保就读学生信息准确,确保帮扶到位。强化责任落实,将责任层层分解,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根据到村的年度的脱贫任务,推进任务落地、工作落实。各村要根据年度脱贫任务,进一步做到一户一档、一户一册,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
(二)围绕农民增收,突出抓优势产业。一是突出抓茶叶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峰山脉茶叶产业优势带建设。紧紧抓住全县茶叶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走“科技兴茶,产业兴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现有茶园面积基础上,新扩标准化茶园,确保茶叶高品质、高标准生产。积极引导大户承包经营,连片开发,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拓展茶叶园建设,努力改善茶叶园设施建设,建好灌溉配套设施。积极引导茶农按照科学管理方式对茶园进行精细培管,提高茶叶单产。充分发挥高峰镇资源优势,做好绿色、有机的文章,打造“高山云雾茶”品牌,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叶附加值。建设生态茶叶观光园,让游客参与种茶、摘茶、制茶、炒茶、泡茶、品茶等茶艺活动。二是突出抓烟叶建设,加快现代烟草建设步伐。虽然今年受天气、病虫害等影响,烟农损失严重,但是烟叶作为短、平、快的产业,照样是我镇一项特色支柱产业,按照“烤烟兴、经济兴、高峰兴”的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烟叶生产。积极推行连片规模种植,实现富民兴镇目标。三是突出抓特色林下养殖发展,加快推进林下循环经济模式拓展。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通过典型带动、规模养殖,做大做强“林下羊”、“林下鸡”、“生态猪”等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特色养殖产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鼓励和引导林下养殖大户、科技人员牵头领办养殖合作社,将服务领域向产前的良种供应、信息提供、产后流通领域拓展。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农户”和规模养殖场自主经营的模式,争取信贷和龙头企业扶持,在可牧亦牧的林地里,圈养、放养优质本地黑猪,积极壮大发展养殖产业。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岩蛙、野禽、野菜等特种生态养殖。四是推进旅游业发展。充分利用高望界国家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张平旧寨、革命烈士亭等历史条件,岩排溪少数民族村落等人文条件,打造一条集生态、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要加快推动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推动少数民族特色宾馆、休息站建设,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场所,扩大葡萄等产业观光园,积极打造农业产业5个千亩示范园和万亩青钱柳示范园。进一步完善游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与其他各镇的旅游区域协作,打造旅游地区农产品、手工制品特色,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利用网站、新闻等形式拓宽旅游市场,扩大知名度。
(三)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全力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交通方面加大镇与镇、村与村、组与组以及产业路、旅游路、通组公路硬化力度。水利方面加快推进镇区集中供水基础设施项目申报,积极争取水渠新建、整修工程资金,加大水利灌溉项目投入。抓好土地整治、地灾防治项目,强化责任落实,完善考评奖励办法。开发以生态自然风光、岩排溪少数民族古村落人文风光和张平旧寨历史风光为主的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茶叶加工营销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强化招商工作,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卫生计生教育事业发展。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稳定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提高群众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活动,稳定人口出生率。创新社会管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统筹推进安全生产、信访维稳、“两违”清理、群众事务代理代办等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同建同治。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在推进环境同整治、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推进、事务同管理上下功夫。突出抓好我镇农贸市场、集中供水、垃圾中转站、客运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特色村落保护力度,抓好岩排溪、石门寨村寨等特色民居保护,强化要素保障。积极落实生态移民政策,宣传好农民进城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好易地搬迁扶贫,同步推进精准扶贫与文明乡镇融合发展。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重点抓好道路水上交通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无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和林区火灾发生。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府带头守法、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决策,坚持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制度,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及时办理办结建议提案。以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为抓手,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坚决防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做好群众来访登记,听取群众需求,及时处理与群众有关的事情,做好“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三方连接,及时上报信息,解决群众困难。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相关规定,着力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违纪等行为,持之以恒促进作风转变。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推进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加强农村“三资”清理监管,确保国有资源、资产、资金不流失、不浪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督促各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发包项目、实施项目,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标准。加强各项政策性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