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林镇乡村振兴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湘西州古丈县西北部,是2005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河西镇和原茄通乡合并,以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命名的新镇,全镇国土面积103.89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地,现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居委会, 全镇96个村民小组,共3743户14842人。我镇交通较为便利,处在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黄金走廊的中间位置,省道S229公路经过我镇、县道古保公路贯穿全镇,酉水河绕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镇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一处世界级品牌:红石林岩溶地貌世界地质遗迹;五处国家级品牌: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坐龙峡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司岩国家级传统村落、列溪国家级传统村落、张家坡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业产业已成功申报省级工业园区,南方水泥、惠闽石业、轩鑫钙业、鑫科牧业、湘泉酒业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农业产业以“两叶一果”为主,即:茶叶、烟叶、柑橘。现有茶园面积15000余亩,柑橘面积15000余亩,在全县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茶一亩柑橘”的目标;同时新培育猕猴桃、八月瓜等特色水果3000余亩。
我镇属于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全镇大多数村寨平均海拔在4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年平均日照1300小时以上,雨水充沛,光照时间长,酉水河从我镇边经过,空气湿润大,全镇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十分合适茶叶、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
近年来,我镇利用国土开发、烟土整理等项目,新整理出6000余亩耕地;农户自发新扩1000余亩耕地;部分群众利用闲置土地新扩茶叶等,流转给规模农业公司、合作社、大户进行集中经营,现全镇还有闲置土地近3000余亩,地势较为平坦,便利于机械化耕作,资源丰富,发展产业潜力巨大。
全镇上下在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外,全镇建设全面小康步伐也逐渐加快,2016年被湘西州委、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全面小康建设示范乡镇”、2017年“湘西州创新创业带动就业重点乡镇”等荣誉称号。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认真落实省、州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核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三大硬战”,努力在“两个率先”中展现作为,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力争在全县率先实现新“三步走”的第一阶段目标。
三、总体目标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紧紧围绕“生态红石林镇”的发展主线,狠抓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乡风民情、脱贫攻坚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旅游大镇、工业重镇、现代农业发展新镇、新农村建设、农旅深入融合发展的试点镇,让红石林镇的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四、主要任务
不断完善和提升水、电、路等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牢固树立“产业兴旺”基础,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和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造生态宜居小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树立文明新风,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治理有效”机制,构建和谐红石林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2020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五、五年行动规划措施
(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提升基础路网建设。乡村振兴紧紧依靠脱贫攻坚,进一步农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之前,全镇11个行政村每个村的进村道路基本扩宽至4.5米;全镇96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实现通畅,改善最基本的生产生产条件,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改变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古列公路建设,完成我镇的另一条交通大动脉建设,改善我镇白果树、铁马洲、科布车、红石林村的交通条件,完成我镇“一横一纵”交通大网建设(古保公路、古列公路),有力促进全镇交通条件大改善,用等级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2.促进改善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红石林镇千亩茶叶铁马洲示范园观光路建设,促进茶旅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完成红石林镇万亩柑桔示范园团结村观光园道路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新修20条100公里的产业机耕道,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同步特色产业园发展,减轻人民群众发展产业的负担,提高劳动效率。同步配套产业园区抗旱集池建设,人行产业道硬化建设,水渠、水沟等设施,直接改善特色产业园基础设施条件。
3.提升安全饮水质量。举全镇上下之力,完成广潭河二期扩容工程,确保全镇供水能力得到保障,确保省级工业建材小区供水得到保障;进一步提升改善我镇农村安全饮水条件,在有条件村,实施安全饮水净化工程,确保安全饮水质量;大力建设农村集水工程,增强缺水村寨的抗旱能力。
(二)特色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茶产业“十百千”工程,巩固茶叶产业当家地位。以茶叶产业为主体,进一步发掘茶文化,结合我镇茶叶产业发展带,打造“茶叶+旅游+休闲”体验式休闲茶旅融合发展模式,解决周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需求,打造“十”个体验式有机茶叶庄园及茶叶公司,将我镇的旅游风光同茶叶发展结合起来,弘扬我县茶叶文化,让游人在体验式有机茶园庄园体验采摘、制作、品味茶叶文化,同时传承茶文化,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茶园风光,促进一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扶持上“百”户涉茶农业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茶叶专业户,进行茶叶深加工,扶持建设茶叶加工标准化厂房,进一步提升茶叶深加工能力和提升茶叶品质,同时促进茶叶走有机茶道路,提高茶叶内在竞争力,提升茶叶闯高端市场能力,同时促进消化其他群众的茶叶鲜叶,解决人民群众茶叶销售问题,提振群众发展茶叶的信心和决心,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扶持1000户以上农户,新扩发展茶叶产业,新扩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让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以上,人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亩以上,全镇涉茶人员达到70%以上,种植茶叶农户达到70%以上,让茶叶成为我镇主导产业之一。
2.传统优势产业柑桔,巩固得发展。围绕“生态文明立县、特色产业富民、发展环境创优”战略目标,以“一村一品”为指引,打造红石林镇特色水果产业亮点,坚定不移的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以扶持当家产业为支撑,促进我镇柑桔产业有机、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红石林镇万亩柑橘水果基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经营模式。整合各种资源,科学规划,建设一个万亩柑桔核心园区旅游观光道2条,直接改善核心园区的基础条件,核心园区配种有色树种及其他特色小水果园,走农旅结合发展道路,打造古丈县第一个万亩水果休闲观光采摘园,实现产业增收,群众增效。二是在原有柑桔品种基础上,改良柑桔品种5000亩以上,促进柑桔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调整柑桔产业品种结构,以迎接市场风险挑战。三是鼓励扶持新扩柑桔种植面积2000亩,让全镇柑桔种植面积巩固稳定在1.5万亩以上,人均柑桔种植面积稳定在1亩以上。四是建设柑桔集散中心2个,让全镇的柑桔储存、转运、交易柑桔有场地,便利柑桔集中的销售。
3.不断探索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再升级。
在红石林镇原有2000亩猕猴桃产业基础上,计划新扩开发3000亩猕猴桃,让猕猴桃产业继茶叶、柑桔后,成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以外的另一产业经济增长点,猕猴桃产业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实现总产值达到5千万以上;同时建设集储藏、交易为一体的千吨猕猴桃冻库2座,解决猕猴桃产品储藏问题,同时错开销售高峰期,增加农户收入;在红石林景区公路沿线新建2个土家特色的销售场所,主要服务对象为景区游人,以销售猕猴桃、柑橘、茶叶其它土特产的销售场所;鼓励扶持新扩1000亩的八月瓜基地,让全镇八月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左右,实现八月瓜产值过千万;同时扶持其它特色水果百亩基地10个,引导特色产业扩面,丰富品种,实现一年四季有花、有果;同时注册2个以上独立品牌;红石林镇特色水果产业不光是能实现农业产业收入,还能点缀红石林镇风景,特色水果种植总面积达到近万亩,实现农业产值过亿。
4.鼓励扶持特种养殖,促进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结合本镇资源,鼓励扶持特种养殖业发展,让特种养殖业补充种植业发展,让产业发展实现多元化发展,让镇域内娃娃鱼、五步蛇、泥鳅、锦鸡、黑跑猪等特种养殖合作社、大户的养殖规模不断壮大,持续健康发展,带动人员更多,养殖更加科学,养殖更加绿色、环保,产值不断增加。
(三)着力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勾画“五美乡村”蓝图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发展思路,大力实现生态保护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居民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乡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卫生设施得到完善,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内常年保持干净整洁,形成长效保洁及垃圾处理机制,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绿色村寨,进村路和主巷道有绿化景观,道路、房前屋后、渠道两旁全部绿化,并全面实施硬化、亮化工程,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新农村。
1.切实抓好乡村卫生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门前“三堆”,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消灭所有卫生死角,使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2.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加强对保洁队伍的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保洁责任路段,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日产日清”。村内配备卫生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工作,村保洁员优先从低保户、特困户中聘用。
3.引导特色民居住宅改造提升。尊重群众意愿,突出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的理念,按照“一村一格局”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降低改造成本,对保护较好的传统古村落坐龙峡、红石林、马达坪等村的建筑物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尤其要对进村路进行改造,为群众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又突显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4.实施亮化工程。以红石林镇东大门河南村至镇政府古保公路沿线,整条线路实施亮化,提升红石林镇整体形象;确保在2020年实施完成每个村寨的亮化工程,点亮乡村的夜晚,让全镇人民群众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5.实施农村改厕改厨工程。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按照“三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验收)的标准,加快改厕改厨的建设,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实施,整村推进,争取在五年内基本完成。
6.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加强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在已有的办公活动场所的基础上,让每一个村都有一个集办公、村务公开、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群众活动中心,确保在2020年前全部实施完成。
(四)实施文明新风进村入户培育工程,除陋习,促文明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实践养成。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之中,积极倡导乡风文化,建立健全每个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有可操作性,不断用村规民约约束农村不良风气和不良习惯;大力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坚持“三个倡导”, 同时开展“美丽”评选和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倡导厚养薄葬,引导简化丧葬仪式、缩小丧葬规模。倡导满月、乔迁、祝寿、庆生、升学、升职等喜事不办,推动形成文明节俭新风尚。
3.深化诚信建设活动。把诚信教育融入到农村社会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诚信素质,打造诚信、和谐的新农村面貌。
4.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和文艺进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
(五)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工程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各村设立公共场所集中地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橱窗”栏,进一步加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注重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及时排查及时化解,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教育群众自觉学法懂法,然后引导群众守法,确保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2.进一步深化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各村设立法律援助信息员,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让群众遵守法律法规,同时做到有法可依,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维护群众的自身合理利益,根除群众的信访不信法的错误理念。
3.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选聘一批年富力强的能人进入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优秀党员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确保基层党组织后继有人。推动党员带头致富,引领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致富中先锋模范示范作用。
六、组织保障
1.健全工作机构。规划由红石林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成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设产业项目实施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组、环境及生态项目实施组、宣传教育组、民主法治组,五个小组在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2.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镇人民政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