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林镇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红石林镇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红石林镇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6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石林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大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和湘西州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古丈县“1475”发展思路,立足“县城副中心”定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多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现将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及2025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 固本强基,乡村振兴迈出坚定步伐
始终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惠民项目、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方面配置。一是基础设施整体提升。红石林镇人饮设施整修新建、铁马洲村人饮工程、马达坪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白果树人饮水井整修等项目为镇区群众提供更安全优质的用水;镇政府至河迁公路振兴路、湘泉酒厂至先锋酒旅线路、茄通至嗲嗲河硬化路、铁马洲茶叶观光园环形路全面竣工通车,城乡客运一体化顺利通过验收,群众出行更便捷。二是帮扶政策落实到位。2024年新增监测户5户19人,风险消除14户47人,做到了三类人群应纳尽纳。全覆盖开展农户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持续提升群众对各项帮扶政策的知晓率和防止返贫监测排查的参与率。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新建44户;“雨露计划”惠及困难家庭学生182人次,共计发放补助27.3万元;稳定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特困人群等重点对象医保参保率均达100%。三是农户收入稳步增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各村主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组织镇内茶企开发夏秋茶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从“一季采茶”向“三季采茶,四季制茶”转变,实现全镇夏秋茶采收全覆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镇稳定公益性岗位100余个,实现转移就业3526人,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放交通补贴828人次42.3万元,获评古丈主播劳务品牌培育重点乡镇。
- 凝心聚力,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释放发展动能。一是农业产业稳中有进。实际种粮约1.4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复合带种植3000亩),茶叶绿色防控1000余亩,油茶补植补造2300亩,烟叶配肥605亩,柑橘大果食蝇防控11000余亩,猕猴桃种植培管2700余亩,中药材种植800余亩,发展稻田养鱼900余亩,高油酸油菜(渝油55)试种成功。二是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古丈产业开发区红石林片区已入驻企业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规划投资10亿元的晓光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开工投产,南方水泥、鑫科牧业、湘泉酒业、恒源电杆等一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周边村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就业,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三是文旅产业焕新升级。红石林景区一期提 质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完成,坐龙峡景区旅游接驳车开通,酉水画廊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老司岩片区推出系列土家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富康农业茶旅融合、湘泉酒业酒旅标志性项目等文旅项目加速度推进。四是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组织12个村(社区)书记和第一书记赴张家界市桑植县考察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思路。红石林、马达坪、团结3个村发展“翡翠香果”无籽猕猴桃集体经济产业300余亩,可稳定创收;铁马洲村带动白果树、科布车、河南和茄通4个村发展食用菌集体经济产业,实现农业工业化生产;龙天坪村“明日见”柑橘集体经济产业巩固发展,社区环卫一体化集体经济项目实现盈利。
- 改善民生,镇村面貌持续改善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社会保障进一步夯实。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开展低保扩围,全年保障低保1025人次,发放低保金340余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生活补贴349人50余万元、护理补贴约343人50余万元。年内广泛开展入户走访,摸清“老”“幼”“病”“残”等重点人员底数,深入开展“利剑护蕾·雷霆行动”,做细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等,助力农户减负增收。二是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红石林景区、坐龙峡景区、河西滨河片区、产业开发区、白果树、铁马洲矿区、龙天坪移民区、天然气线路复垦区等群体性苗头化解、稳控有力有效,初信初访控增量,信访积案减存量,镇级防线进一步筑牢。不断强化日常安全检查巡查,风险隐患动态清零。综合应急演练队伍动员迅速,处置高效,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三是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四治三种一创”为抓手,以镇内公路沿线为重点,坚持常态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全面提质改造。河南村、先锋村、团结村、坐龙峡村、科布车村发展庭院经济,提升庭院美化水平。建立健全村庄保洁员和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动员镇村干部和村社群众参与到全面整治镇域居住环境中,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四是乡村风气进一步文明。持续推进“院坝会+积分制”基层治理模式,坚持正能量激励、负能量约束双向管理。红石林村老司岩片区群众自发成立协会,义务投工210余人次开展环境大整治,组织老司岩传统非遗文化展演,吸引游客千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
2024年以来,全镇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镇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还不够大。农业增效、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还缺乏创新性更强的途径,还需进一步摸索和提升;三是信访维稳工作稳定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等问题引起的信访问题依然存在,多年的老信访问题化解亟需新思路。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产业升级,加力加码强产业
加快布局新动能,奋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一是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立足我镇丰富旅游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文旅示范区”。配合县文旅项目招商推介,加快坐龙峡、红石林、酉水画廊景区提质升级,狠抓休闲、体验、直播新业态。镇内沿河区一线,打造彭南科非遗民俗展示区,沿街区一线,打造“土家风情一条街”;沿园区一线,积极实施公共设施和园区配套,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二是以“一村一策”为路径,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挖掘利用各村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确立1个集体经济主打项目,辅以入股分红、门面收入等项目共同发展,力争每个村均有三种以上类型集体经济收益,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2024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三是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茶叶基地提质,抓好高标准茶园建设和维护,持续加强茶叶绿色防控,拓展生态有机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持续推进柑橘、猕猴桃、八月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支持晓光新材、湘泉酒业、鑫科牧业发展壮大,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带动周边人口就业。
(二)聚焦乡村振兴,稳扎稳打促共富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加强联农带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业经营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持续办好就业帮扶车间,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二是加强民生保障。坚持优化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民本意识,落实落细各类帮扶政策,切实做到“一站式服务”,着重抓好民生实事办理和民生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就业稳定,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等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加强乡村建设。强化村庄规划刚性约束,加强农村风貌管控,合理安排农村自建房。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乡村公路提质改造。加快完成镇污水处理厂验收工作,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三)聚焦风险防范,有力有效守底线
紧盯风险隐患问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一是守牢安全生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道路交通、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居民自建房等重点区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应急管理水平,稳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落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守牢生态环保风险底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省林长制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工作,持续巩固提升环境治理成果,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三是守牢社会领域风险底线。加强对辖区矛盾纠纷隐患、社会治安隐患、弱势群体重点人群的摸排,及时整治消除隐患,稳妥做好信访积案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专班、安排专人、落实专门预案推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禁毒人民战争和利剑护蕾行动,推进平安建设再上台阶。
(四)聚焦从严治党,持续肃纪扬清风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党组织整建提质。一是突出政治担当,始终把绝对忠诚摆在首位。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省委、州委和县委决策部署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水平,努力在各项工作中再创佳绩。二是突出务实高效,始终把实干担当扛在肩上。全面推行预安销号、工作清单制度,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追责问效常态化,增强闭环落实执行力。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大兴真抓实干之风,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以实干、实绩、实效见忠诚、显作为。三是突出挺纪在前,始终把勤廉之本刻在心头。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坚持开短会、少发文,把更多精力放在高效抓落实上。把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整治不正之风,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