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2013年财政工作概况
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6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8亿元,增长1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6亿元,增长84.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5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4127元,增长12.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7亿元,增长21.6%。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16亿元,增长31.2%;贷款余额11.42亿元,增长46.7%。出口总额达575万美元,增长2775%。
201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30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13.6%,比上年增加6126万元,增长36.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23.1%,比上年增加4776万元,增长44.1%;上划省级收入175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1.6%,比上年增加444万元,增长33.8%;上划中央收入 562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32.9%,比上年增加906万元,增长19.2%。上划省级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277万元、397万元、83万元,分别增长-2.1%、134.9%、-15.3%;上划中央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3227万元、1987万元、413万元,分别增长-4.7%、390.8%、-15.5%。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0.88亿元,为年度预算的97.8%,比上年增加1.29亿元,增长13.4%。
一、注重收支管理,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去年,我县财政遭遇了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矿产品价格低迷、严重自然干旱灾害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全县财税部门超前研判,积极应对,强化征管,确保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实现了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4%,并且收入增速位居全州八县市第一。二是财政支出保障有力。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和统筹调度力度,实现了公共财政支出持续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2013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88亿元,较十二五初增加4.85亿元,增长80.5%。三是上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为弥补本级财力不足,坚持向内挖潜与向上争取并行,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财力。全年累计争取转移支付资金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有力缓解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二、注重服务大局,全力助推经济发展
一是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烟基工程等项目资金,全力推进“两叶一果”工程,农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扶持工业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水泥、精钒加工、锰业、石材、化工等企业正常运转,实现增产达效。加大红石林二期开发工程、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保护、国家级景区申报、“一线四区”工程等建设投入,旅游产业扩容提质进一步加速。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财政支出保重点、促发展的力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古阳河水库、永吉高速古丈段、旅游景点景区、县城污水管网等50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建设支撑作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全力改善发展环境。向上申报企业项目补助资金469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升级改造;强化财政奖扶措施,激励县域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1.70亿元;财政担保贷款700万元,支持县财投公司开展土地储备;支持旅游设施建设,拨付旅游业贷款补贴资金100余万;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兑付“两民”企业贷款财政贴息482.5万元;取消和免征6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100余万元;拿出275万元对纳税大户、重点企业等进行奖励,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筹集800余万元,大力支持城乡环境同建同治,努力建设“山青、水洁、地净、景美”的新古丈。
三、注重优化支出,公共财政有力彰显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压缩一般,民生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民生支出达7.8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9%,同比增加1.24亿元,增长18.9%。一是支持“三农”工作。安排“三农”资金2.47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通过“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50项6887万元。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712万元,共实施农村道路、小型水利设施等83个项目建设。二是支持社会保障改善。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共拨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新农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城乡低保补助、就业再就业等社会保障资金1.8亿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人,其中各级财政补助达280元/人,县财政配套达334万元。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资金1.14亿元。支持移民避险解困工作,投入资金2471万元。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50亿元,有效推动了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校舍维修资金、困难学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均按省定标准足额安排。投入3554万元,支持校舍维修、薄弱校及食堂改造、合格校建设、校安工程、山村幼儿园等建设。投入4865万元,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债务化解等卫生领域改革。投入451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文化项目建设,促进文体事业发展。此外,着力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全年安排村级组织运转经费878.53万元,村平达到6.28万元,村级组织运转水平和村干部经济待遇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注重绩效管理,财政改革纵深推进
一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全年拨付资金规模达15.50亿元,直接支付率在90%以上;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县直各预算单位公务卡发放率在80%以上。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改革顺利开展,试点企业达26家,涉及税收360多万。三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下达国有资产管理处置审批45项,实现处置收益683.2万元。四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对全县所有预算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移民、教育、外国贷款等7个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五是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全年完成评审项目107个,评审资金规模达45511.72万元,审减资金7296.92万元,核减率达16.03%。六是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提高政府采购效益,全年共实施政府采购46次,采购规模5749.26万元,节约资金255.61万元。七是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整顿和规范非税收入征管秩序,加大征管力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防止坐收坐支、挤占、挪用等行为,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全年实现非税收入5879万元,同比增长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