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2014年财政工作概况
2014年,古丈县实现生产总值20.21亿元,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7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0亿元,增长1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0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80元,增长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26元,增长1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亿元,增长13.3%;完成进出口总额2542万美元,增长342.38%,其中,出口2542万美元,增长342.38%;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9.44亿元,增长22.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6亿元,增长14.3%;贷款余额16.22亿元,增长42%,存贷比达 44%。
201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76亿元,同比增长20.04%,占生产总值的13.6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亿元,增长18.35%;上划省级收入2435万元,增长38.59%;上划中央收入 6695万元,增长18.94%。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2.50亿元,增长14.85%,其中,民生支出8.2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65.96%。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服务发展坚实有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杠杆作用,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支持产业发展。筹集资金18038万元,支持新型工业发展壮大,扶持茶叶、烟叶、柑橘、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星级酒店、村寨游、品牌推介、特色民居等建设投入。二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筹措资金2.17亿元,为70个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优化项目资金拨付流程,加快了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三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1022万元。落实财政贴息资金1092万元,扶持小微企业、两民企业贷款1.75亿元。采取财政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等措施,激励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8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建设。投入中小企业发展、企业技改、工业引导、科技补助等资金2544万元,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四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5596万元,实施县城主次干道改造、人行道改造、连城隧道改造、地下停车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建设。投入4610万元,推进城市扩容、自来水厂改扩建、农贸市场建设及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等。五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多方筹资1220万元,大力支持城乡环境同建同治。投入300万元,支持推进“景区、城区、林区、矿区”整治工作。投入3084万元,支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保护青山绿水。投入3911万元,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古丈。
二、加大勤征细管力度,财政收入稳中有升。一是积极组织财政收入。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收入形势,全县财税部门积极应对,通过加强税源监控、挖掘收入潜力、强化收入征管和加大清欠力度等措施,依法依规加强征收,实现了财政收入稳中有升,全县税收收入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15.05%。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深入研究上级扶持政策,用活用足民族政策,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47亿元,缓解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运行资金压力。积极开源节流挖潜力。着力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坚决贯彻落实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及其他行政开支,全县“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11.78%。同时,加强财政资金清理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用活财政增量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三、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坚持以保障民生为重点,全年民生支出达8.2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65.96%,有力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累计发放63项惠农补贴资金1.51亿元。农业保险财政补贴388万元,保险赔付345万元,受益农户1.35万户。投入资金2708万元,支持“五小”水利、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等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障资金7209万元,连续十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60元,城镇、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245.56元、102元,五保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增加到2640元/年/人和6880元/年/人。投入1773万元,支持创新创业、公共就业服务。投入1.14亿元,用于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及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投入资金1.37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各项扶持政策,薄弱学校改造、校舍维修、“营养餐”计划、山村幼儿园建设等顺利实施,四个类别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补助标准每人每月分别达到400元、500元、700元、1200元。投入资金1108万元,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等。投入资金9060万元,用于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其中,筹资4482万元,用于城乡医疗保险、城乡救助及优抚对象补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资金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资金由30元提高到35元。严格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了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全力支持精准扶贫。投入专项资金2886万元,支持41个整村推进村和产业后进村工作。投入2870万元,扶持种养殖业、特色村寨游等扶贫产业开发。投入2685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通畅工程、水利设施、异地扶贫搬迁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330万元,用于雨露计划、农村科技推广与培训、贫困大学生救助。支持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检、法、司经费保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安排专项资金834万元,支持城乡电子监控、交警岗亭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网格化管理等社会治理工作。落实村级运转经费254万元,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村五大主干报酬统一提高32.89%,离任村干补助提高23.81%。同时,克服财政困难,完成了第三步规范津补贴工作。
四、完善财政管理体系,财税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强化财务监督检查。开展了全县财务大检查、农村“三资”清理、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小金库”等专项整治活动,检查109家单位,督促78家单位整改问题243项,纠正违规资金43万元,收缴“小金库”资金153万元,出台了新的“三公”经费预算、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管理办法,规范了公用经费管理。二是加强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工作。严格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全年组织采购7053万元,节约资金706万元,节约率达9.10%。认真落实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全年完成评审项目77个,评审额4.2亿元,审减额5632万元,审减率达13.41%。三是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认真开展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建立了债务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并筹措资金3993万元,用于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四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实施财政信息化管理系统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会计培训中心建设。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完成152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41例国有资产处置审批、115家企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发证。五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大预算公开力度,除涉密部门外,116家县直单位、12个乡镇的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全部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强化资金绩效评价,实施了19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完成了9个重点项目2000万元资金的绩效评价,开展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六是稳步推进国库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进,直接支付率达到96.67%。加快推进公务卡改革,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发放基本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