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人民政府-古丈县2015年财政工作概况

古丈县2015年财政工作概况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13 21:12:59 字体大小:
 

   2015年,古丈县实现生产总值22.07亿元,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6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3亿元,增长10.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增长2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7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2元,增长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5元,增长13.8%;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36亿元,增长20.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05亿元,增长12.0%;贷款余额22.72亿元,增长40.1%,存贷比55.3%。

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04亿元,增长10.0%,占生产总值的13.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0亿元,增长13.7%;上划省级收入2382万元,下降2.1%(其中,增值税359万元、增长5.9%,营业税1116万元、下降13.9%,企业所得税623万元、增长16.7%,个人所得税101万元、下降3.8%);上划中央收入 6695万元,增长18.9%(其中,增值税3364万元、下降3.8%,消费税0万元,企业所得税3116万元、增长16.6%,个人所得税506万元、下降3.3%)。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4亿元,增长19.0%,其中民生支出10.3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68.5%。

   2015年,全县地方收入2.10亿元,上级补助13.17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1.63亿元,上年结转2132万元,调入资金20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667万元,收入总量为17.60亿元;全县财政支出15.04亿元,上解上级591万元,债券还本1.56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258万元,结转下年2132万元,支出总量为17.60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强化收入责任。及时将全年收入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依托财税联系会议、综合治税、目标管理考核等平台,定期调度收入进度,对收入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管理,确保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和均衡入库。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3.04亿元,增长10.0%。加强收入征管。认真清理各项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监管力度,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打击涉税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应收尽收;切实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加强对执收单位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电子缴款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全年非税收入实现8762万元,增长6.0%。优化收入结构。设立收入增长质量改善指标,做实收入,提升收入质量,全年税收收入实现2.1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1.16%,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向上级财政部门汇报力度,尽最大可能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增加可用财力。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5.22亿元,有力弥补了本级财力不足。

   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县公共预算支出15.04亿元,增长19.0%。工资保障到位,工资性支出30967万元,增长24.9%。乡镇工作补贴、养老保险改革等系列政策全部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连续第三年大幅提高村五大主干报酬和离任村干补助,全年村干补助支出1178万元,增长23.6%。运转保障到位,县级专项业务费和公用经费支出3.19亿元,增长0.03%;乡镇工作经费支出3027万元,增长36.3%。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支出530万元,增长108.7%。民生保障到位,全年民生支出达到10.30亿元,增长24.9%。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6大民生领域政策投入加大、标准提高、受益人群增多。重点保障到位,强化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支出保障,预算安排支出1.90亿元,增长9.0%,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大批城镇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全面落实厉行节约政策,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持续压减“三公”经费,在上年压减11.78%基础上,2015年全县“三公”支出再压减3.6%。

   三、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力促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减税1591万元,取消、暂停收费项目97项、减免费用324万元,有效减轻了企业和社会负担;搭建省农信担保公司古丈办事处、“助保贷”管理中心等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完善竞争性存款机制,引导激励金融机构新增涉农涉企贷款1.89亿元;扶持小微企业、两民企业发展,落实财政贴息1341万元;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713万元。全力支持产业开发。通过综合运用财政专项、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等方式,筹集和整合资金8310万元,突出支持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新兴旅游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全县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4.93亿元;茶叶加工生产总量达4316吨,实现产值4.01亿元;支持旅游景区景点设施等建设,全年接待游客181.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1亿元。加大项目建设投入。发挥财政投入带动投资增长的关键作用,通过上争项目资金、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新增政府债券、推广PPP模式等方式,多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环保、旅游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力度,支持8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6亿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县城自来水改扩建、茶叶街提质改造、立体停车场等建设,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开展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保护,推动“五小水利”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整合资金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财政管理日益规范。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防止坐收坐支、挤占挪用等行为,推行票据电子化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依法依规处置资产39项,实现处置收益125万元。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实施采购37次,采购金额7527万元,节约资金548万元,节约率6.79%。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完成评审项目126个,评审规模达到5.74亿元,审减资金6246万元,审减率10.89%。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督促10余家单位整改问题20余项,纠正违纪违规资金86.91万元,处理问题单位9家、罚金5.02万元。加强国库管理,清理整顿财政专户,规范国库资金出借管理, 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各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第三方评价试点启动实施,评价结果应用不断强化。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项目扩大到53项、资金达13091万元,加大基层财务业务巡回培训和乡村财务检查指导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管,支出进度加快,清理盘活结余结转资金8372万元。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组织完成政府性债务存量置换三批共14500万元,并进一步健全债务风险预警防范机制。

   五、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预算编制体系更为健全;除涉密部门和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实现全部公开。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巩固公务卡制度改革成果,县直各预算单位公务卡发放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集中连村建设和“美丽乡村”试点项目66个、投入奖补资金861万元,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推进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试行购买绩效评价、投资评审第三方服务等。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筹推进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营改增”试点、公车改革、撤乡并镇等诸多改革工作。

   六、队伍建设展现新貌。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改进作风,进一步树立财政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完善目标管理考核、预安销号管理等考评机制,用规范的制度管人、管事,优化为民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激发财政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岗位练兵、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等丰富多彩活动,聚人心、强队伍、激活力,年内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光荣称号。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