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人民政府-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古丈实施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古丈实施规划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27 16:30:32 字体大小:

  

序    言
  国家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决策、重大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科学编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古丈县实施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古丈县扶贫攻坚试点步伐,探索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规划重在贯彻国家、省、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部署,确定我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机制,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意图和施政方针,是指导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纲领。
  本规划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湘西州实施规划》、《古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古丈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等相关重要文件为依据。
  本规划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以构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培育区域优势支柱产业、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推进科学发展为目的;促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区域整体脱贫致富。
  本实施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一、基本县情
  1.1 区域位置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见行政区域图),处于武陵山脉中心腹地,地处东经109°45′—110°16′,北纬28°24′—28°46′之间。东接沅陵、西靠保靖、南连吉首及泸溪,北临酉水,与永顺县隔河相望。全县南北长40.52公里,东西宽51.36公里,总面积1297.45平方公里。
  1.2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古丈县全境。覆盖全县古阳镇、断龙山乡、红石林镇、罗依溪镇、高峰乡、高望界乡、山枣乡、岩头寨镇、河蓬乡、坪坝乡、默戎镇和双溪乡5镇7乡140个行政村103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4.3万人。
  1.3自然条件
  古丈县属亚热带山地型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4℃至16.7℃,年均降雨量1147-1470毫米。地貌类型多样,其地质属于北北东走向的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构造第三隆起带中段,古丈一凤凰新华夏亚带,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境内分布的主要褶皱有:列夕向斜、保靖背斜、万岩溪背斜、涂乍向斜、李家坪—吉信向斜、吴家坪—焦坪背斜、新寨背斜、四斗坪向斜等;断裂带主要有:保靖—列夕断裂带、罗依溪断裂带、列夕断裂带、贺喜坪—长官寨压性断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以山地地貌为主、兼有少量的岗、坪地貌,其中坪地21.13平方公里、岗地5.35平方公里、丘陵101.96平方公里、山地1140.83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63%、0.41%、7.86%、87.93%。水平占28.18平主公里,占2.2%,全县整个大地貌由高望界一天桥山、梯子山一断龙山两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大山脉构成,呈一个“两脊夹一沟”的大山体。全县山脉平均海拔623米,最高海拔为1146.2米,最低海拔147.3米。
  1.4 资源状况
  古丈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0.49%,林木绿化率80.46%,活立木总蓄积529.42万立方米。共有木本植物95科、318属、918种。
  古丈县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产资源较丰富,矿床类型较多,矿种较齐全。迄今共发现各类矿产31种,占湖南省111种矿产的25.2%,矿床、矿(化)点约65处,其中有12种矿产部分探明了储量。
  古丈有“茶叶之乡”的美誉,而古丈毛尖又有“茶中骄子”之称,工艺独到,色香味正,耐冲耐泡,早在唐代即为贡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现有茶园11.81万亩,年产量达2946吨多,年产值2.12亿元。
  古丈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有“武陵第一奇观”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有“中国第一奇峡”坐龙峡;有“湘西北第一大林海”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寒武系古丈阶全球层形“金钉子”。
  古丈县水资源条件丰富,溪河密布,全县河流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溪河63条。其中:一级支流3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25条,四级支流23条,分别注入酉水和沅水。
  1.5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大工程”,开放心灵谋发展、解放思想促发展、励精图治抓发展,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8-2011年四年之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8.2亿元、9.21亿元、10.7亿元、1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分别增长10.3%、10.5%、11.5%、13%。产业发展已初步向工业化迈进,工业对财政税收贡献率达到28.1%。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8亿元。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南方水泥、宏源钒业、宏泰锰业、恒源锰业、大理石加工为增长架构;农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茶叶、烟叶、柑橘为主产业布局;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坐龙峡、红石林、栖凤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带。
  1.6 社会事业
  一是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两免一补”全面推行,有效保障了贫困学生的入学问题,“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省、州验收,师资队伍建设逐年加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二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4‰。三是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规范,参合率达95%。四是民生事业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职工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五是扶贫开发取得较好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科技扶贫、产业扶贫贫困人口有所下降。六是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1.7民族文化
  古丈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战国以来便有文字记载,悠久的历史带来了众多的人文古迹,如白鹤湾古墓群、土司王碗葬墓、下溪州铜柱、下溪州古城等,其内容丰富,是研究、寻访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大课堂。土家族的社巴节、跳马节,苗族的赶秋节和猴儿鼓舞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堪称民族文化奇葩。“苗族鼓舞”、“土家茅古斯”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 贫困状况
  古丈县由于先天的地理条件,贫困状况严重。一是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较深。2011年古丈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0.07%,占全州经济总量的3.6%;财政收入仅占全省总额的0.05%,占全州总额的2.8%。按国家2011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最新脱贫标准计算,我县仍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3.12万户9.6万人,贫困发生率76.76%。尤其是我县是山区,高寒、边远特困区域面很广。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全县无一公里高速公路,现有12个乡镇仍有1个不通水泥路,75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现有259个村民小组不通简易公路;1.7万人饮困难,6.7万人饮水不安全,90%的村间道路无硬化, 100%的乡镇、村庄无污水收集设施。三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1:25.96:52.94,与全国10.1:46.8:43.1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第二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04元,处于全州、全省后列。全县农业无龙头大企业,工业发展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仓储物流服务较为落后。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极为短缺,低标准脱贫人口年返贫率达40%以上。五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发展任务重。城镇化率仅为29.9%,且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为7659元。
  1.9发展机遇
  尽管贫困程度深,但古丈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优势。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为我县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宏观政策机遇,加之省委、省政府把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并配套湘西地区开发政策,使我县获得了更为坚实的政策平台。二是区位优势。我县处于武陵山脉川、渝、黔、鄂腹地,境内焦柳铁路、省道229线呈“十”字型贯穿,距吉首45公里,距张家界92公里,处于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黄金线路的中点。三是资源优势。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利于矿产品加工工业投资设厂;自然风景秀丽,民族风情独特,均非常适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1.10重大意义
  以区域整体发展的新视觉,加大古丈县扶贫攻坚力度,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上系统推进古丈县扶贫开发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与交流,对探索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路子,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思路
  2.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心灵,遵行湖南省关于武陵山片区“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合力量、集中攻坚、综合治理、保护生态、加快建设、强化特色”的指导方针,依托州委“三三四四”发展思路,以建设生态古丈为目标,以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始终突出“五个第一”,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全力推进“三大工程”,努力加快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古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本原则
  ①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区域扶贫开发中,既要注重扶贫开发,又要注重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经济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③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以集中工业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生态产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④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把新一轮扶贫攻坚转变成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参与到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3 战略定位
  优质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坚定不移地用好 “绿色”、“有机”“生态”这张牌,依托古丈山区特色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茶产业优势,打造武陵山片区乃至国内优质高效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并以此基地为示范,带动县内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争取国家生态直补政策,全面提高生态直补标准,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碳汇产业,让绿色生态成为古丈县第一品牌。
  山区田园生态城镇示范基地。以S229重要交通线为主轴,大力推行山区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中心城镇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引导高寒山区、深切割地区、偏远山区农民退人还山,向生态城镇转移,建设山区农民城镇化转移保障性廉租住房,探索山区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
  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芙蓉镇景点圈建设为平台,将我县浓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将生态建设与神奇旅游资源相结合,不断完善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注重在“秀山”、“秀水”、“神秘”上做文章,努力把古丈秀美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展示出去,打造“张家界—凤凰”一线新的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武陵山地区免费教育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教育投入,实行生态城镇集中办学,强化集中办学条件建设,探索“小学全托、初中集中、高中免费”路径,促进义务教育向前向后延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远人才保障。
  2.4 发展目标
  武陵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主要成果目标表(古丈县)

三、空间布局
3.1 功能分区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武陵山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其基本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依据整体保护、点轴发展的原则,综合我县所处的战略地位,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现状,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古丈县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格局,将古丈县划分为三类区域。
重点发展区。主要指县城及中心城镇、次中心城镇和骨干城镇所在区域。重点是按照集中开发与均衡布局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加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建设,加大交通、饮水、污水收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布局特色产业项目,统筹工业和城镇发展布局,在确保人均耕地和生态空间基础上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促进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协调发展。
农业生态区。主要指以农业种植、经济林种植、畜牧养殖和村寨居住区为主,需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农业地区。重点是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以S229线为扭带,培育集中连片农业主产区,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聚集,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金钉子世界自然遗产、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阳河水源地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除发展生态旅游、种植业、畜牧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各类与主体功能不符的开发活动,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负面影响。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科学进行生态移民安置。
3.2 空间结构
古丈县空间开发格局采用分散组团式,逐步形成一县四组团的复合式立体空间开发格局,四组团即西北部矿产品加工生态工业区、中东部特色农业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特色城镇经济区。
3.3 产业空间布局
——以县城为核心,布局现代服务业,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县城在产业定位中,突出作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楼宇经济、金融业等现代三产以及公共服务的核心。其中旅游业、商贸业、餐饮、酒店业传统三产向古阳镇老城区聚集。公共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楼宇经济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向县城至罗依溪新城区发展。现代旅游业核心布局在一线四区。商贸流通和物流业布局主要以古阳镇老县城和罗依溪新城镇为中心,而市场网络节点和集贸市场则重点布局在中心镇和其他乡镇。
——以工业集中区为平台,布局新型工业,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基于产业园区现有建设用地的功能布局关系,结合自然地形,突出产业园区空间形态的独特性,产业园区的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园区、四基地” “一园区”:产业园集中工业区。以红石林为整个产业规划的集中工业区。“四基地”:分别为罗依溪原材料及物流配套基地、岩头寨原材料配套基地、九龙界原材料配套基地、白溪关原材料配套基地。
——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布局生态农业,实现产业向生态集中。农业产业布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各乡镇适宜的生态种养业,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进行。

农业产业布局



指   标

单位

十一五

期间

十二五

期间

十三五

期间

备注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10.98

14

﹥10



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

%

22.54

26

﹥20



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

13.42

10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

10.48

10

﹥10



城镇化率(按户籍计算)

%

29.9

45

﹥5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61

98

﹥98



人口自然增长率

6.66

9

﹤8



森林覆盖率

%

70.49

73

﹥75



农业产业区

基地布局

优质稻农业区

坪坝、默戎、河蓬、岩头寨、高峰、山枣

茶叶农业区

古阳、罗依溪、红石林、双溪、默戎、断龙、坪坝

“菜篮子”农业区

古阳、罗依溪、默戎、双溪、河蓬

水果农业区

古阳、罗依溪、红石林

烟叶生产农业区

红石林、断龙乡、高峰乡、岩头寨、山枣

黄牛产业带

以断龙山乡、红石林镇为中心基地,包括默戎、坪坝、高峰、高林等

山羊产业带

以岩头寨镇、高峰乡、高望界乡为中心,包括默戎、双溪、古阳、罗依溪、红石林、断龙等

牲猪产业带

以神宝牧业有限公司为核心,覆盖古阳、红石林、罗依、断龙等乡镇

干果农业区

以岩头寨镇、高峰乡、山枣乡、高望界乡为中心,覆盖双溪、河蓬、坪坝等

药材产业带

以高望界、高峰、岩头寨、山枣、河蓬等为中心,覆盖坪坝、默戎、双溪等乡镇


3.4  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山水田园生态城镇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以县城古阳镇和罗依溪镇为主中心镇,红石林镇、岩头寨镇、默戎镇三个次中心镇,断龙、高峰、河蓬、坪坝为骨架,以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庄为网络,加快城镇生态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山水田园生态城镇体系。见图1。

一主:古阳镇和罗依溪镇


4.2 水利
4.2.1设想目标
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出发点,不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进一步降低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近期目标、力争到2015年,新增蓄引提水量1045万方,新增渠道63.9千米,新增农田灌溉面积0.45万亩,使水库下游、河道两岸、地质灾害点4.8万人得到有效保障,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观。
4.2.2发展重点
重点加强县城及乡镇防洪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水库建设、重点河流治理、重点灌区改造。
4.2.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吉恩高速公路(古丈段)、古丈县罗依溪至怀化沅陵凤滩公路、古丈至沅陵战备公路、古丈县三道河大桥、古丈老司岩至永顺列夕独立大桥、红石林、坐龙峡、高望界、天桥山旅游网络公路、建设,焦柳铁路石门-怀化(古丈段)复线改造、古丈县县乡公路。
             远期:罗依溪至红石林省级集中工业区铁路专线、张花高速古丈连接线、古丈河西至保靖沿河公路、S254长官至怀化线古丈坪坝至泸
             溪吕家坪段、古丈县高峰至凤滩网络公路建设、古丈至沅陵高速公路

建设、景区码头建设。古丈县县城环城公路建设、古丈县红石林景区码头建设、古丈县栖凤码头建设。

4.3 能源
4.3.1设想目标
坚持多元发展,积极引入外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城乡、周边同网同价。近期完善输变电站,推广绿色能源,远期建立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4.3.2发展重点
天燃气建设、电力建设、新能源、农村能源建设。
4.3.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酉水河古丈段治理、古丈县红旗、千金等3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古阳河水库新建工程、古丈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古丈县城防洪工程。

远期:古丈县白溪关河、河蓬、双溪、丹青河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护岸30公里,疏浚河道60公里,治理流域面积58公里。实施古丈县断龙山片区喀斯特地貌牙家河人畜饮水灌溉引水工程、古丈县12个乡镇防洪工程,新修堤防100公里,建设码头5处,护坡80公里,桥梁2座,拦沙坝13座,清於1亿万方。

4.4信息基础设施
4.4.1设想目标
按一体化规划、网络化敷设、数字化管理、最优化服务原则,扩大现代通信覆盖地域,引导并促进公共服务模式与本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近期实现县内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各类景区的通信盲区。远期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移动电话和数字有线电视,建立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县、乡两级电子政务网,实现100%政府职能上网。
4.4.2发展重点
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4.4.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建设、白溪关小水电代燃料、农网改造、古丈县11万伏变电站建设。
             远期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古丈县电网改造升级改造工程。西气东输古丈天然气长输管道、古丈县生物质能源项目、古丈煤矸石火力发电及煤渣冶炼综合利用、古丈县钒电池生产基地、绿色能源县建设。

4.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5.1设想目标
近期全县城镇化率力争达45%,城镇人口达到4.5万人,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远期县城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大力实施中心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山区田园生态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生态城镇功能,通过辐射带动骨架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取罗依溪镇纳入全省40个城镇环境建设重点镇。
4.5.2发展重点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强化供水、天然气、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4.5.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实施移动“2545”通信工程、移动通讯TD网络及村村通工程、电信EPON等宽带接入及移动无线网扩容、电信3G无线接入网、联通GSM、WCDMA网络扩容、三网融合、邮政空白乡基础设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
             远期实施:实施政府信息化设施建设、金土工程与基础测绘建设。



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5.1生态文化旅游业
以国家生态文明为契机,把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与浓郁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以原生态环境、地质公园为依托、原生态茶文化为卖点,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着力开发一批以绿色生态、康体休闲、民族文化、茶文化等为重点的旅游项目,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业,把古丈建成宜居的生态文明县,实现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
5.1.1设想目标
以原生态民族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为卖点,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体系、现代旅游营销体系、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到2015年,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相当于同期全县GDP的10%左右。
5.1.2发展重点
一是深入挖掘深厚的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资源、民族习俗和民间文化;二是广泛收集和整理战国楚溪州文化、原生态古丈茶文化资源;三是围绕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高望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凤滩水库生态湿地公园,进一步完善道路、景区景点等基础设施,促进原生态民俗文化、科考与观光旅游融合。
5.1.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重点实施古丈县城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罗依溪二期工程、古丈县污水处理厂、古丈县垃圾处理场、古丈县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和管网建设、古丈县“十二五”新建城镇供水厂项目、古丈县古罗大道建设、古丈县城至岩头寨、河蓬“Y”型隧道、古丈县水资源监测体系、古丈县城园林绿化工程。
             远期实施:古丈县新型环保焚烧炉工程、古丈县城至双溪大道、古丈县城沿河综合改造工程、古丈县城小古丈坪至红杉溪大道建设、乡镇园林绿化工程、古丈县栖凤湖三八库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古丈县狮子口树栖科茶文化公园。

近期实施: 茶文化一条街项目、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古丈县“一线四区”生态特色旅游开发、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二期工程建设。河西白鹤湾战国古墓群文化开发、古丈县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溪洲文化综合利用、栖凤湖宋祖英大剧院、古丈县旅游接待能力建设、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标志建设。

远期实施:古丈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古丈县城南新区开发项目、古丈县断龙山片区高山台地旅游项目、古丈县古丈毛尖演艺展示中心。栖凤湖影视文化基地建设古丈县美食文化长廊和商贸中心。

5.2农业产业化
5.2.1设想目标
按照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推进茶叶、烟叶、柑橘、蔬菜、林业、畜牧水产业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化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建设坪坝、默戎、河蓬等乡镇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古阳、罗依溪、红石林、双溪、默戎、断龙、坪坝连片万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古阳、罗依溪、默戎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古阳、罗依溪、红石林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断龙、红石林、高峰、岩头寨、山枣现代烟草生产基地,到2020年茶叶基地规模突破20万亩,茶叶产值达到10亿元。
5.2.2发展重点
抓好县委、县政府实施的“两叶一果”工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区域生态农业,优势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生态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建设好武陵山区茶叶检测中心,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2.3实施方案

5.3新型工业化
5.3.1设想目标
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提升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工业结构。近期目标是全部向工业集中区转移,工业增加值达到7.79亿元,年均增速25.04%以上。远期目标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环保高附加值的工业增长体系。
5.3.2发展重点
利用高新技术,综合开发本县储量丰富的锰、钒、磷、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煤等矿产资源,实施“百、千、万”工程,即百万吨水泥厂及余热发电、5000吨矾厂及钒合金生产线,3万吨电解锰厂,并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5.3.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古丈县柑桔贮藏保鲜项目、烤烟示范基地、古丈县蔬菜产业基地、古丈县茶叶示范基地、古丈县优质水果产业化、古丈县茶叶产业综合开发、古丈县英妹子公司茶籽油生产线、茶叶无性繁殖基地建设、八月瓜良种选育繁殖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古丈县能源林基地建设、古丈县大鲵人工养殖项目、古丈县芭茅鸡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古丈县湘西黑猪保护与开发项目、古丈县肉羊繁殖与开发利用、古丈县湘西黄牛杂交改良及推广项目、   古丈毛尖标准化加工厂房、武陵山片区茶叶检测中心建设。
             远期实施:古丈县柑桔产业基地建设、良种油茶开发基地建设、古丈县芭茅鸡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古丈县“湘西黑猪”保护与开发、八月瓜良种选育繁殖基地。古丈县南方草地保护与草场建设、古丈县材用竹开发、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古丈县魔芋基地建设、林下经济基地建设、古丈县“湘西黄牛”杂交改良及推广、古丈县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古丈县本地蛋鸡产业建设、中蜂养殖保护与开发项目。

5.4 现代服务业
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构建县城多元化服务市场体系,不断加强民族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以物流节点建设为抓手,以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扶持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行业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提升合作社和协会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大力引进全国性、区域性以及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补贴试点工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5.4.1设想目标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5000万元。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在全县发展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改造和新建综合大市场3个;兴建、扩建5家大中型超市,40家不同类型的小超市;50家“农家店”连锁店及9个乡镇集贸市场。
5.4.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物流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4.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大理石加工项目、古丈县铜矿开发及精深加工、古丈县五氧化二钒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3万吨电解锰整合项目、古丈毛尖标准化加工厂房建设、古丈县英妹子公司年产3000吨茶籽油生产线。古丈县省级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
             远期:古丈县年产50万吨石头纸生产线建设、古丈县年产200吨茶多酚生产线建设、古丈县碳酸钙功能材料、古丈县油页岩勘探开发、古丈县重晶石开发及标准加工、苗药精深加工(山花解湿毒药品、皮肤病系列药品)、“山花茶”保健品生产线建设、净菜加工中心建设。



5.5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5.1.1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强化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展矿产资源的整合,力争全县矿产资源由5家大企业、大集团进行集中采冶,强化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将资源开发与技术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开发的高度化、新型化和高科技化。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高效率”原则,实施源头控制与存量调整并重、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并重、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并行,严格市场准入,依法关闭“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装备,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耗能产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构建节能产业体系,优化用能结构,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明确企业污染减排主体责任,重点加快工业锅炉脱硫设施建设,强化冶金行业烟气治理,强化重点耗能点和污染源的监督检查、监测和查处力度,有效控制能耗和污染排放。
5.1.2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以实施优势产品区域化布局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从深层次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茶叶、烟叶等基地建设,切实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基地规模、科技进步、加工转化、产业化经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综合效益等方面求突破,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5.1.3 促进工业集中区集约发展。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加快“一园四基地”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对接功能和承载平台,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产业兴园、特色立园”,突出矿产品产业特色,推进错位发展,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和用工密集的项目,建成主导产业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特色园区。坚持突出高效能管理,按照“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项目建设、有利于企业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园区管理制度和优惠政策,真正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行政效率高、投资成本低、服务环境优的一流平台。
5.1.4 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坚持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合作和转型升级为主线,构筑合作平台,探索合作机制,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促进产业优化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与科学承接,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逐步建立政府协调管理、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区域产业、产业梯次的协作发展,实现基础共建、产业共有、利益共享、环保共担的机制。
5.6 产业化扶贫

产业化扶贫要以产业为基础、扶持为动力、科技为支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扶贫攻坚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基地、龙头企业和重要扶持政策实行跟踪监测和督查,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部门帮扶、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和银企对接等服务体系。一是围绕茶叶、烟叶、杆橘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建设2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茶园,发展绿色有机茶园2万亩,发展烟叶5万亩、品改杆橘6万亩,使4.5万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动员、鼓励、引导英妹子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有机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及能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租赁承包,或吸收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参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种、养、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培育一批现代茶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茶叶产量达到6000吨,茶叶产值达到10亿元。同时以茶叶、烟叶、杆橘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是大力发展茶叶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实行“一企一策”的特殊扶持,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围绕优势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取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60个,充分发挥其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大力发展区域性、产地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城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横向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运作的批发市场网络。认真落实各项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环境。积极参加各类大型农展活动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向外推介品牌产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和对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创新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机制,继续实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服务,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规划
6.1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以S229线为中心,按照山区田园生态城镇示范基地战略定位和要求,以县城古阳镇和罗依溪镇为主中心镇,红石林镇、岩头寨镇、默戎镇三个次中心镇,断龙、高峰、河蓬、坪坝为骨架,以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庄为网络,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镇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田园风光建设,形成与生态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山水田园生态城镇体系。
6.1.1设想目标
争取将默戎镇建成省级特色示范小城镇,争取两个以上中心村进入省级示范中心村,争取两个以上村进入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争取两个以上自然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的村庄纳入省级整体移民搬迁村,争取两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村进入省级产业开发示范村。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供水普及率、供气普及率分别在“十二五”期末达到45%、40平方米、90%、80%,“十三五”期末达到50%、45平方米、95%、90%。城镇化率达到45%,远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6.1.2工作重点
通过不断加强道路、电力、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建制乡镇功能,提高人口积聚功能,引导高寒山区、深切割地区、偏远山区农民退人还山,建设山区农民城镇化转移保障性廉租住房,探索山地城镇化建设的一条新路子。形成一批山水田园生态城镇。
6.1.3实施方案

近期:湘西北现代物流园建设,古丈县茶叶市场网络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金融机构贷款担保体系建设。
             远期:湘西大理石交易中心、湘西林产品交易中心、古丈县四五星级宾馆建设、古丈县城南新区开发、武陵山片区茶叶交易中心、古丈县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古丈县县城及乡镇民族交易市场、省级钒研发及交易中心。

6.2 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6.2.1设想目标
力争到2015年,新增、续建、改造通乡公路170余公里,新建客运站、货运站10个;实施通畅工程,新建通村公路816.5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公路;改造电气化乡11个,电气化村22个;新建沼气池2000个、服务网点12个;新增农田灌溉面积0.45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稻田0.28万亩,以及茶、烟、果等旱地经作物灌溉面积0.86万亩;确保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超过4000元。
6.2.2工作重点
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
6.2.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古丈县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古丈县移民避险搬迁项目、古丈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古丈县以工代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古丈县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古丈县5个山区田园特色小城镇建设、古丈县农村连片综合治理工程、古丈县中心村建设。
             远期实施:百村千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古丈县山区农民城镇化转移保障性廉租住房。古丈县特色生态小城镇建设项目、古丈县农业面源重点村污染治理工程。



七、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7.1设想目标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充分就业。新增就业7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基本形成。2015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接近100%,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7.2发展重点
健全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促进农村转移就业。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
7.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古丈县通畅工程、古丈县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古丈县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古丈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占补平衡项目、古丈县农村危房改造、古丈县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小型引水、古丈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林业棚户区改造。古丈县村间道路及硬化工程、古丈县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古丈县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古丈县坡耕地综合整治、古丈县六到户示范村、古丈县农村沼气建设、古丈县小水电代燃料、古丈县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古丈县高寒山区贫困村扶持、古丈县新农村建设公益事业以奖代补、古丈县两项制度扶贫对象直接帮扶。
             远期: 古丈县农村连片综合治理、古丈县重点村污染治理工程、古丈县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古丈县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八、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按照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公共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切实落实教育补助、卫生补助等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
8.1教育
8.1.1设想目标
人均教育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98%,“十三五”期末达到98%以上。
8.1.2发展重点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教育投入,探索“小学全托、初中集中、高中免费”路径,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育资助制度。
8.1.3实施方案

建立长效的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重点实施古丈县实用技术培训、古丈县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培训、古丈县“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培训、古丈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待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古丈县农村劳动力岗前培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扶贫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劳务输出基础建设。
             近期实施:古丈县实用技术培训、古丈县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培训、古丈县“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培训、古丈县农村劳动力岗前培训项目
             远期实施: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待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近期实施:古丈县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工作年度先进单位建设、古丈县校长防伍、骨干老师挂职跟班培训、古丈县民族团结教育专项、古丈县农村小学、幼儿园老师公费定向培养、古丈县国家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老师培训、古丈县幼儿老师国家级培训、古丈县湖南省省级教师培训、古丈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古丈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古丈县合格学校建设、古丈县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建设、古丈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古丈县农村初中建设、古丈县学前教育工程、古丈县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古丈县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古丈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古丈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古丈县农村公办幼儿园。

远期实施:古丈县高中校园绿化工程、民族地区免费教育基地建设、古丈县初中校园绿化工程、古丈县初中集中办学工程、古丈县职业教育富民工程古丈县资助惠民工程。

8.2 卫生
8.2.1设想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接近100%。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100%。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较为完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8.2.2发展重点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8.2.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古丈县人民医院建设、古丈县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古丈县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古丈县村卫生室建设、乡村卫生室医疗人员培训项目。

远期实施:古丈县民族中医院、古丈县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建设、古丈县妇幼保健院、古丈县皮肤病防控能力建设、古丈县新农合保障体系建设、古丈县12个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古丈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古丈县人民医院外科和妇产科综合大楼、古丈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心血管内、颅脑外科等五个专科能力建设、古丈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古丈县医护人才体系建设。古丈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8.3文化体育
8.3.1设想目标
建立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到2015年,县城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8.3.2发展重点
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研究、发展竞技体育。
8.3.3实施方案:

8.4 科技创新
8.4.1设想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特色和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发展,科技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引进和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研发投入占GDP的2%,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5%。
8.4.2发展重点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基层科技条件建设,提升我县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8.4.3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古丈县古村落保护整洁、古丈县城西茶文化公园、古丈县古茶园生态保护及茶文化展示、古丈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古丈县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项目、村级民族文化活动室建设、古丈县农村书屋建设项目、古丈县档案馆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
             远期:古丈县民族文化传习所、土家摆手堂、苗鼓堂建设、县文物展览馆建设、县民族文化综合演艺中心、古丈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县民族文化综合演艺中心、县电视台演播中心建设。

近期实施:古丈县绿茶早发群体品种选育与保护技术研究。

远期实施:古丈县有色金属研发中心、古丈县苗药开发与应用科技示范项目。

8.5 社会保障规划
8.5.1设想目标
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基本形成,2015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接近100%。
8.5.2发展重点
健全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
8.5.3实施方案

8.6 社会管理
大力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持续深化“平安古丈”、“法治古丈”建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继续落实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预警体系和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及时处理好社会治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恐怖事件等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体系的科技应用,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安全的科技防范水平和管理、应急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推进基层民主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工作方针,加强农村社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衔接,积极探索和推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验,强化城乡社区对接,整体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大公益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8.7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加强制度创新,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无缝对接,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按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计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规划建设,加快对落后山区、贫困山区、边远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改造,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优质资源布局,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控制在允许的合理范围内,结合财力与需求,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切实保障和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
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古丈属于中亚热带,森林资源优势明显,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种子植物180科、889属、2250种,有木本植物95科、318属、918种,有裸子植物8科、19属、28种,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3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2种。古丈县景观生态资源有以针叶和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林地生态系统;以灌、草为主的灌木、草丛生态系统;以人工植被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种植蔬菜、水稻及其他经济作物;城镇等人工绿化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沿河湿地与成片的鱼塘、水生植物种植地等组成的湿地环境;水域生态系统,主要指凤滩水库水域。根据最近《古丈县环境质量》报告可知,古丈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良,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全县地表水水质状况为优,水质断面达标率为100%,自来水厂取水口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古阳桥、树栖柯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古丈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栖凤湖水体水质有所下降、能源结构不合理、固守废物处置不当、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充分发挥古丈县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本规划将生态环境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中,构建以山区生态系统维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努力把古丈县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9.1设想目标
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资源优势, 2015年前,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大于90%,森林覆盖率提高2.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积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积减少3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危险废弃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应急机制。到2020年全县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把古丈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最宜人居环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生态文明县。
9.2发展重点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坚持“防、治、保、养”相结合,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石漠化治理、水环境保护、重点污染行业治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构建自然生态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互相适应、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体系。
9.3实施方案

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全覆盖,建立健全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就业、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制度。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开展社会互助,鼓励慈善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近期实施:古丈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古丈县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古丈县乡村基层政权能力建设、古丈县农村敬老院建设、古丈县城社区养老服务站、古丈县社会福利院建设、古丈县儿童福利服务中心、古丈县殡仪馆建设、古丈县光荣院扩建、古丈县城4个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古丈县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古丈县救助站建设。
             远期:古丈县退伍军人技能培训中心、古丈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近期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开展人工造林14.8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森林抚育20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70万亩。实施凤滩水库湿地公园建设、栖凤湖三八库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古丈县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植被保护建设、古丈县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植被保护建设、古丈县高望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建设、古丈县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植被保护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古丈县农村河道治理、古丈县古阳河水源环境保护及治理、酉水流域古丈段重金属治理、湖南西部石灰岩脆弱生态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古丈县山洪地质灾害治理。

远期实施:古丈县碳汇交易林建设、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古丈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古丈县地质灾害处理工程、古丈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古丈县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建设、古丈县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县环境保护局监测能力建设、流域重金属治理、古丈县碳汇交易中心建设、古丈县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项目。



十、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根据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及项目建设时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地测算投资规模,明确资金来源,优化投资结构,确保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规划投资测算项目期限为10年,即2011—2020年。
10.1项目投资测算
根据国家规划编制指导意见,本规划投资项目分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6大类,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依照国家或行业相关投资补助标准和单位投资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测算。按照“立足现状、着眼长远、优化结构、量力而行”的原则,共筛选确定规划项目243个(省规划110个,县储备项目133个),前5年累计资金投入规模224.39亿元,5年固定资产平均增长21.24%,10年累计资金投入规模680.57亿元(省规划投资224.39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456.18亿元)。其中,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 10年固定资产平均增长36.39%;测算结果总体符合片区资金投入实际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
10.1.1按项目类别测算
基础设施项目。立足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资金重点投向交通、水利、城镇等改善片区发展条件的基础性项目,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设施瓶颈问题。项目总数44个(省规划23个,县储备项目21个),投资253.43亿元(省规划投资119.05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134.38亿元),占6类项目总投资的37.2%。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47.45亿元,占比为58.1%;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0.66亿元,占比为7.9%;城镇基础设施投资85.31亿元,占比为34%。
产业发展项目。立足资源优势和特殊环境条件,资金重点投向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项目。项目总数62个(省规划19个,县储备项目43个),投资188.58亿元(省规划投资44.44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144.14亿元),占6类项目总投资的27.64%。其中,特色农业项目投资32.97亿元,占比为17.55%;旅游业项目投资27.6亿元,占比为14.36%;加工制造业项目投资77.1亿元,占比为40.95%;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17.8亿元,占比为9.4%;能源产业21亿元,占比为11.17%;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9.2亿元,占比为4.89%;其他产业项目投资2.91亿元,占比为1.54%。
民生改善项目。突出扶贫攻坚重点,资金优先安排村庄建设、人居环境等项目。项目总数30个(省规划20个,县储备项目10个),投资130.24亿元(省规划投资23.64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106.6亿元),占6类项目总投资的19.12%。其中,村庄建设项目投资112.09亿元,占比为86.15%;农业生产条件改善项目投资11.79亿元, 占比为9.2%;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项目投资4.86亿元,占比为3.84%;扶贫开发及其他民生项目投资1.5亿元,占经为1.15%。
公共服务项目。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重点投向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项目总数76个(省规划29个,县储备项目47个),投资44.04亿元(省规划投资8.35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35.69亿元),占6类项目总投资的6.47%。其中,教育项目投资30.27亿元,占比为68.18%;医疗卫生项目投资3.05亿元,占比为6.93%;科技文化体育项目投资6.6亿元,占比为15%;社会福利项目投资2.12亿元,占比为4.82%;其他项目投资2亿元,占比为4.54%。
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资金重点投向城乡各类技术、技能培训项目。项目总数6个(省规划5个,县储备项目1个),投资2.34亿元(省规划投资2.24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0.1亿元),占6类项目总投资的0.34%。其中,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投资0.24亿元,占比为10.26%;乡土人才培训项目投资0.4亿元,占比为17.09%;转移就业培训项目投资1.5亿元,占比为64.1%;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投资0.2亿元,占比为8.55%。
生态环境项目。围绕减少能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资金重点投向生态功能区建设、石漠化治理、水环境保护等项目。项目总数25个(省规划14个,县储备项目11个),投资61.94亿元(省规划投资26.67亿元,县储备项目投资35.27亿元),占6类项目总投资的9.11%。其中,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投资3.36亿元,占比为5.42%;石漠化治理项目投资2.33亿元,占比为3.7%;水环境保护项目投资2.94亿元,占比为4.68%;重点污染行业治理项目投资1.5亿元,占比为2.42%;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投资19.32亿元,占比为31.16%;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投资2.25亿元,占比为3.63%。

专栏  按项目类别投资测算

项目类别

资金投入

项目个数

规模(亿元)

占总投资的百分比

基础设施

253.43

44.48%

44

产业发展

188.58

27.64%

62

民生改善

130.24

19.12%

30

公共服务

44.04

6.47%

76

能力建设

2.34

0.34%

6

生态环境

61.94

9.11%

25

合  计

680.57

100%

243

从项目实施主体,可大致分为3大类:省级打捆项目(含跨市州项目)、县本级进省规划项目、县储备项目3类。其中,省级打捆项目54个,投资144.56亿元,占比21.32%;县本级进省规划项目56个,投资79.44亿元,占比11.68%;县储备项目133个,投资456.18占比67.08%。

10.1.2按年度投入测算
按照项目建设时序,本规划的年度分列项目投资计划分2011-2013年、2014年及2015年2016-2020四个阶段进行测算,总投资为680.57亿元。
第一阶段(2011-2013年),总体投资规模100.26亿元,占前55年总投资的44.68%,占10年总投资的14.7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9.62亿元,占前5总投资的39.94%,占10年总投资的13.17%;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50.22亿元,年均增速44.69%。
第二阶段(2014年),总体投资规模70.5亿元,占前5年总投资的31.42%,占10年总投资的10.3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7.11亿元,年均增速36.23%。
第三阶段(2015年),总体投资规模53.63亿元,占前5年总投资的23.9%,占10年总投资的7.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3.44亿元,年均增速21.24%。
第四阶段(2016-2020年),总体投资规模456.18亿元,占10年总投资的67.0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69.51亿元,年均增速36.39%。
10.2  资金来源测算
本规划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资金、省级部门资金、地方政府资金、业主融资以及农户自筹资金等。其中,中央资金和省级财政性投入规模,以2010年为基数,中央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量按年均20%的增速测算,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行业财政性投入规模按不低于“十一五”平均增长水平测算,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幅度参照省直标准。
10.2.1按项目资金来源测算
按照“优化结构、量力而行”的资金投入测算原则,总投资680.57亿元,中央资金418.76亿元,占比为61.53%;省级部门资金67.13亿元,占比为9.86%;地方资金43.99亿元;占比为6.46%;业主融资142.02亿元,占比为20.87%;农户自筹资金8.66亿元,占比为1.27%。
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253.43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中央资金投入157.26亿元,占比为62.05%;省级部门资金投入48.59亿元,占比为19.17%;地方资金投入22.08亿元,占比为8.71%;业主融资25.49亿元,占比为10.05%。
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188.58亿元,资金来源以市场融资、业主和农户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其中,中央资金投入54.04亿元,占比为28.66%;省级部门资金投入4.26亿元,占比为2.26%;地方资金投入6.73亿元,占比为3.57%;业主融资116.53亿元,占比为61.79%;农户自筹资金7.03亿元,占比为3.73%。
民生改善项目。投资130.24亿元,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各方参与投资为辅。其中,中央资金投入121.03亿元,占比为92.931%;省级部门资金投入1.98亿元,占比为1.52%;地方资金投入5.6亿元,占比为4.3%;农户自筹资金1.63亿元,占比为1.25%。
公共服务项目。投资44亿元,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各方参与投资为辅。其中,中央资金投入43.69亿元,占比为99.3%;地方资金投入0.35亿元,占比为0.7%.
能力建设项目。投资2.34亿元,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各方参与投资为辅。其中,中央资金投入2.2亿元,占比为94.02%;地方资金投入0.14亿元,占比为5.98%。
生态环境项目。投资61.94亿元,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各方参与投资为辅。其中,中央资金投入40.54亿元,占比为65.45%;省级部门资金投入12.3亿元,占比为19.88%;地方资金投入9.09亿元,占比为14.689%;

专栏  按项目实施主体投资测算

类别

投资

项目数量

规模(亿元)

占比(%)

数值

占比(%)

省级打捆项目

144.56

21.32%

54

22.22%

县本级进省规划项目

79.44

11.68%

56

23.05%

县储备项目

456

67.08%

133

54.73%

合  计

100%

243

100%



10.2.2按年度资金来源测算
按照项目建设时序,本规划的年度分列项目投资计划分2011-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2020四个阶段进行测算,总投资为680.57亿元。
第一阶段(2011-2013年),总体投资规模100.2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投入51.48亿元,占比为51.35%;省级部门资金投入23.7亿元,占比为23.64%;地方资金投入6.48亿元,占比为6.46%;业主融资16亿元,占比为15.96%;农户自筹资金2.6亿元,占比为2.6%。
第二阶段(2014年),总体投资规模70.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投入41.59亿元,占比为58.99%;省级部门资金投入15.22亿元,占比为21.59%;地方资金投入8.23亿元,占比为11.67%;业主融资4.14亿元,占比为5.87%;农户自筹资金1.33亿元,占比为1.89%。
第三阶段(2015年),总体投资规模53.6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投入31.2亿元,占比为58.18%;省级部门资金投入5.42亿元,占比为10.11%;地方资金投入14.37亿元,占比为26.79%;业主融资1.48亿元,占比为2.76%;农户自筹资金0.7亿元,占比为1.3%。
第四阶段(2016-2020年),总体投资规模456.1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投入291.49亿元,占比为63.9%;省级部门资金投入25.79亿元,占比为5.65%;地方资金投入14.92亿元,占比为3.27%;业主融资119.95亿元,占比为26.29%;农户自筹资金4.03亿元,占比为0.88%。

专栏  按项目资金来源测算(单位:万元)

项目类型

中央资金

省级部门

地方政府

业主融资

农户自筹

合计

基础设施

157.26

48.59

22.08

25.49

253.43



产业发展

54.04

4.26

6.73

116.53

7.03

188.58

民生改善

121.03

1.98

5.6

1.63

130.24



公共服务

43.69

0.35

44







能力建设

2.2

0.14

2.34







生态环境

40.54

12.3

9.09

61.94





合  计

418.76

67.13

44

142.02

8.66

680.57

专栏 按项目资金来源测算(单位:万元)

项目类型

总投资

中央资金

省级部门

地方政府

业主融资

农户自筹

第一阶段

100.26

51.48

23.7

6.48

16

2.6

第二阶段

70.5

41.59

15.22

8.23

4.14

1.33

第三阶段

53.63

31.2

5.42

14.37

1.48

0.7

第四段

456.18

291.49

25.79

14.92

119.95

4.03

合  计

680.57

418.76

67.13

43.99

142.02

8.66

10.3投资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从定量上测算,2011年古丈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36,以此为测算依据,5年190.17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带动GDP增加49.44亿元;10年56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带动GDP增加145.6亿元;若按2011年古丈县10.7亿元的GDP规模测算,五年GDP累计总量将达78.47亿元以上。考虑投资的时滞效应,190.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十二五”期间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量为110.3亿元,转化为“十三五”期间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量为324.8亿元。利用古丈县2005年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采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对片区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测算的结果,预计可以拉动“十二五”期间GDP增长49.44亿元,拉动“十三五”期间GDP增长145.6亿元。

社会效益。规划项目的实施,10年可完成扶贫开发固定贫困村整村推进10个;农村劳动力培训4万人,乡土人才培训2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解决1.7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和6.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75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完成15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3%。到2020年,古丈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效益。规划项目的实施,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到“十二五”期末,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大于90%,森林覆盖率提高2.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积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积减少3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危险废弃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应急机制。到2020年全县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把古丈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最宜人居环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生态文明县。
扶贫效益。规划项目实施后,通过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扶贫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可解决贫困农户富裕劳动力就业,特别可充分发挥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可促进人流、物流的进一步畅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根据经验数据模型测算,“十二五”期间,县城乡居民收入可以实现倍增,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十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根据片区生态功能定位,对涉及的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  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在确定一系列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同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重点行业污  染防治进行了相关安排,积极削减新增污染源排放强度,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规划方案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好转,其生态环境影  响在可承受范围内。
11.1 规划协调性分析。本规划区域属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其生态功能    定位,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划分,规划区域列于全国50    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属山地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依据《全    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规划区域又属沅江流域生态脆弱区。
规划区域的主要环境及生态脆弱性问题表现为,部分地区水 土流失、石漠化与土壤侵蚀问题加重,古丈县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岩溶面积达52.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6.8%,石漠化土地29.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1%,潜在石漠化土地15.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9%,水土流失面积达28.3万亩,年侵蚀总量达56.53万吨,侵蚀模数为3000吨/平方公里.年,造成土壤瘠薄、农业歉收,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气象及地质灾害形势比较严峻,土层肥力瘠薄且人为活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尽管“十一  五”期间,规划区域森林覆盖率维持了70.49%以上的较高水平,城  乡环境逐步改善,但其生态脆弱性问题仍较突出,规划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规划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重视。
规划中涉及的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思路,与上位及同级扶贫    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规划要求保持一致,并且对具体目标    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提高,提出了相关工程内容。规划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宏观战略层面,以及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投入方面,与上述相关政策及规划要求具有协调性。
11.2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区域空间布局环境影响分析。规划按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进一步细化为重点发展区、农业生态区、生态保护区,按生态功能承载能力将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安全保护区、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水涵养保护区。根据片区区位特点,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在生态环境硬约束下,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合理降低资源和环境存量消耗。战略定位提出建设“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实行“山区田园城镇化”,有助于谋求更多的外部资金和技术支撑,对实现跨区域生态共建具有积极作用。规划的分区和空间管制手段有助于从总体上定位规划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格局,为各地区产业发展和工程建设方向提供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影响分析。规划覆盖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穿越地质地貌复杂,空间跨度大,环境敏感点多,易造成非污染生态影响。铁路、公路属线型工程,易切割生境,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高填方和深挖方路段以及取弃土场工程易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隧道工程改变局部地层构造,易引发环境地质问题。桥梁、航道及码头建设项目施工易对水生生物和供水水质造成影响。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均占用大量土地,且多为永久性用地,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和既有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拆迁也导致居民居住环境变化和一定社会影响。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期主要存在机动车尾气、扬尘和噪声污染问题,特别是机场项目噪声污染较重。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中,涉及河流治理项目28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14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5项,新建水库项目34项,防洪工程34项。河流治理项目将疏浚河道,对湿地保护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有利影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防洪工程有利于降低气象灾害及环境风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库项目在缓解供水需求的同时,易改变水文情势,造成下游河道减脱水,并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城镇道路项目主要环境影响为建设期和运营期的S02、NOx、HC、TSP、扬尘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城镇供水项目,供水管网铺设与水厂建设易造成短期水土流失,影响水土保持;引水与取水工程易降低河流下游水量,破坏水生生态;供水净化工程产生排泥水和脱水泥饼,存在一定的氯泄漏环境风险。能源设施项目,涉及能源节约与清洁或新能源利用,如用电系统节能改造、沼气建设、生物质能利用、小水电、太阳能路灯推广项目,有利于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物,如烟气、粉尘、S02的排放;能源设施项目中的新改建输变电工程,将产生工频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以及较高强度的连续电磁性和机械性噪声。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规划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过342.7万吨/日,新扩建县级垃圾处理厂超过l8个,项目实施将有效缓解城镇人口规模扩张带来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增加的压力。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分析。规划以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等目标,重点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族文化等产业,其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为矿产品加工项目。农林产品、食品加工项目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包括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业,主要环境污染因子为待宰、分割车间恶臭污染(H2S和NH3)冲洗废水、和生产性固废;加工业存在COD、BOD、动植物油、Cr3+、色度等水污染物及恶臭排放,羽绒加工存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植物油等特征排放。生物医药项目中,药材基地项目对生态无明显负面影响,中药类和生物工程类制药污染排放较复杂,主要为有机气体污染,急性毒性水污染物排放,存在事故废水排放风险。制造业项目涉及类型众多,不同类型项目均有其特征污染物。矿产资源加工项目,金属矿物资源主要涉及锌、锰、钒、铜、镍等,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开采期破坏土地功能和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重金属导致的土壤和水源污染,尾矿库坝占用大量场地,地下开采使地表产生错动影响区;熔炼和冶炼期,工业炉窑造成的S02和TSP排放,重金属水体污染物和酸性废水排放,及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废等。金属矿物资源加工项目多采用综合利用技术,有利于固废回收与减量化。非金属矿物资源加工项目,如水泥生产、石材加工、锰矿开采的环境影响较大,锰矿开采易产生地表沉陷、岩体崩塌,石材开采加工,易造成采石场水土流失,矿石破碎、切割与运输产生扬尘,存在破碎机、空压机等大量高噪声设备。水泥行业为高能耗行业,主要环境影响包括,石灰石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境破坏与水土流失,水泥制造过程中的粉尘、废气和噪声污染等。能源产业包括了诸多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如生物质能热电厂、太阳能电池、页岩气开发、沼气集中供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调整规划区域的能源供应结构,降低S02,NOx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并促进能源低碳化。
此外,特色农业项目中,种植业和林果业项目对氮磷肥料投入需求高,易产生营养盐污染,但项目库中多为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对生态负面影响有限。养殖业项目中,肉牛、猪、家禽规模化养殖场,运营期将存在较明显的畜禽粪便、恶臭污染、冲洗污水排放,并易孳生病原生物,存在疫情风险。
11.3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选址、选线、选材工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展,禁止侵占重要生态功能区,避让生态敏感区,建立生态恢复区,尽量实现各项工程土方平衡,减少开山填料和堆放。重点做好途经重要生态敏感区的交通线路、油气管线、大型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风险应急预案。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严格实施既有产业的清洁生产审计,将环境准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园区建设项目,规划新建和扩建50项工业集中区及生态工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将配套完善园区水、电、路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企业污染综合控制,并促进循环经济探索和开展。
三是整治重点污染行业。规划实施重点污染行业治理工程,范围涵盖酉水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尾矿利用与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实施将有效减缓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四是保护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林建设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将有助于重要生态功能和敏感区保护。四是加强水环境治理。规划实施水环境保护项目,涉及水源地涵养、饮用水安全、小流域河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雨水利用等多方面工程,预计河道治理长度超过25公里(除重要江河支流外,含农村河道治理项目),水污染与水生态治理项目将提高河流水系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创新实施低碳发展,其将有利于探索市场型环境保护政策在规划区域中的适用性。


十二、改革创新
12.1 深化体制改革
12.1.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以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为推动,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障碍,增强古丈县经济的整体发展活力。积极改革创新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使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清理精减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古丈县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行政审批清理成果,对已经取消、下放、转变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后续监管。积极做好对应国务院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对应清理、动态调整工作。规范重大项目审批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二是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提升综合执法水平。三是继续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主动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12.1.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县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融资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与投融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按照事权与财权匹配的原则;确政府性项目范围,超前规划、顺决策管理体系;筹土地资源,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增加政府财力;筹配置资源,建立资本注入和还款保障长效机制;建立财政、土储、公司三位一体的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整合县级投融资公司,力打造具有清晰盈利模式和现金流支撑的产业实体和产业板块,推进投融资公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步打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求平衡”的投融资主体、资本运作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继续深化我县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县财政要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稳步推进垄断性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用事业投资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三要着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小微企业。创新和落实制定非公经济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招商引资、奖励外来投资企业、支持非公企业与县外资源加强跨境经济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坚持公平竞争原则,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在土地、资金、财政、税收等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上与国有经济平等互利发展。坚持“非禁既入”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坚持服务至上原则,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求素和资源形成机制。不断深化自来水、垃圾处理制度、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管道天然气价格、浮动电价、乡(镇)集镇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
五是要深化环保收费改革。推进排污权有偿交易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改革,落实国家、省、州有关环境保护的收费政策,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提高超标排污费征收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五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创新预算编制方式,全面推行零基预算、部门预算,适时制定定员定额标准,优化预算编制流程,深化综合预算管理。强化财政收入管理,加强税收收入管理,减少税收征收成本、严格收入目标管理。创新财政资金管理 ,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强专项资金监管。 六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农户、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促进“三农”金融服务为出发点,以满足“三农”金融需求为目的,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间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培育竞争适度、开放有序、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形成金融对“三农”服务供给的稳定增长机制;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分工合理、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特殊优惠金融政策与产业、投资、财政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加支农信贷资金投入。七是加快招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投资企业服务平台,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建成投产,实行县级领导挂钩,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健全考核激励与问责机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八是推进园区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工业集中园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推进经济运行实体化、园区建设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实现园区建设大推进、规模大扩张、发展大提速、品质大提升。重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管理体制、赋予行政审批权限、完善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建设。九是全力推进旅游创新和试点改革。以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凤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及“S229线”沿线具有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建设“一线四区”旅游经济带,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
12.1.3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一)完善农村产权制度试点,提供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一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和宅基地有偿收归国家所有,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归属于个人,有效期不受时间限制,可依法自由交易。农民仅代表一种职业,与户口不再有直接关系。二是政府给予放弃土地的农民和集体以高出一般水平的经济补偿,并为农民提供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三是政府出面调整农业用地,使每一块待出售土地都具有一定规模。四是对新的农业生产者设立技术准入“门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五是积极支持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六是完善小城镇规划建设制度,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七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力。八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小城镇行政管理机制。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证书“四到户”;探索在“三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其它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三保障(就业、住房、社保)”,且不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总数的前提下,允许进行政府管制下有限度的集体土地市场交易,而且集体经济成员有优先购买权;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是通过实施“金土地工程”,推动土地整理规划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水利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规划相结合,引进业主和龙头企业,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三)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市场,参照国有建设用地市场流转的相关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有形市场中自主交易、流转,实现同地同价、同权,与国有土地共同遵循相同的流转和管理规则,实现“两种所有权、同一市场”。依法通过划拨方式确定给用地者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人市进行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如需开发或参与市场活动,需向集体经济组织补交出让金方可转为出让或出租土地使用权人市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 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的,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通过市场公开确定用地者和地价、租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入股、基础设施及非招拍挂用途可以协议,但不得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并需公开、公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流转和抵押,应当签订合同,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土地使用者应当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和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
(四)着力推进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制度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资源为目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田保护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指标,探索、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有利于切实保障高效服务、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首先,探索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一是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建设用地的数量、空间和开发利用时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二是创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土地用途管制要求,探索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非建设用地只征不转的适用范围。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工作。三是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强化监督管理,改革完善集体土地收益分配监管制度和非公益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融资模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多种方式依法合规流转,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杖益。四是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逐步细化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措施,严格执行供地标准,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科学制定完善不同地区工业用地地价标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创新农民进城后宅基地及其住房管理方式。五是编制国土规划。以此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各项规划在国土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基本依据。严格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等,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许可制度和重点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滚动修改机制。其次,探索耕地保护新模式。一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讽控,严格监管,形成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指标;加强执法监察,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政首长问责。二是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按照促进统筹城乡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扩大土地整理内涵,聚合各类资金,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拓展土地开发整理。三是丰富耕地保护内涵。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分类分级的经济激励保护机制,突出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最后,探索关注民生新举措。坚持以人为本,合理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深入贯彻《物权法》,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落实社会保险资金,大力促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保障其长远生计,维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认真落实土地调控政策,加强计划结构和计划运行管理,严把土地“闸门”。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执行禁止和限制供地目录,优化供地结构,将计划指标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民生项目倾斜,增强土地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重大项目,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用地预审、土地报征和审批工作,努力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开辟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新的用地空间。严格用地定额管理,提高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提高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评估,实行建设用地供应全程管理。严格禁止城镇居民购置农民宅基地和小产权房,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规范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管理。
(六)提高国土资源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能力。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在地质找矿方面要有新突破,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要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完善以建设促耕地保护的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建立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整理面积、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投入等。土地供应总量应根据各个地方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合理确定,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土地供应总量、违法用地面积占当年实际用地面积的比例。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是当年新增储量。
12.1.4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一是强化林业市场监管。探索建立“公司+基地+林农+高新科技”的发展模式,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制度,加强对林农宣传引导,防止炒买炒卖、低价贱卖山林、伤害林农利益、影响林区社会稳定的情况发生。二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引导林农以资金、技术为纽带,组建股份合作林场。组织以森林公安分局和各中心管护站为主要力量的严打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区社会的长治久安。三是建立完善林权档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乡镇收集填报的各种林改资料进行检查指导,逐步归档整理。将集体与个户林权资料分开建立,每本卷宗按村民小组划分,以户为单位将申请表、勘验表一一对应,并在录入卷内文件目录时标明镇乡、组别、个户权利人姓名。四是探索林权配套改革措施。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尝试林权抵押贷款;建立林权交易平台,为林权流转提供综合服务;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林农进行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
12.2 扶贫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产业化推进扶贫开发模式。围绕全县茶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以“市场调节、龙头带动、基地示范、科技投入、农民主体”五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开发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建立扶贫开发基金和贫困农民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各类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二是创新非农产业助推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速推进重点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形成具有土家族苗族风格的特色城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民变居民进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实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是创新农村能人带动扶贫开发模式。加大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的培育扶持力度,开展贫困农民创业试点和贫困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引导农民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路子,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四是创新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模式。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实行分类扶持,因户施策。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等贫困程度深的群众,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五保户和纯低保户)实行制度兜底,确保低保保障标准不低于国家贫困标准。
12.3区域协作机制创新
古丈县处于武陵山脉川、渝、黔、鄂腹地,东北紧邻张家界、常德等地区,承“华中”启“西部”,是连接湘中经济圈与湘西经济圈的纽带,焦柳铁路、省道229线呈“十”字型贯穿,距吉首45公里,距张家界92公里,处于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黄金线路的中点;是出入湘西中部的重要水陆交通码头;也是湘、鄂、黔、渝四省边区承接东西南北货物的交汇中枢和商品集散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大项目建设机遇,深化与武陵山区县市的合作,建立跨行政区域协作机制,大力融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市场一体化体系和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重点依托陆水空交汇地的罗依溪用古阳镇、红石林镇的优势,发挥好物流中心作用,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共同发展。同时,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古丈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开发,实现共享资源和发展。


十三、政策措施
13.1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13.1.1 财政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特色产业培育、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城镇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的投入。在转移支付中单列生态补偿专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国家取消公益建设县级配套政策,提高扶贫项目的补助标准,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投入,提高新农合、新农保国家补贴标准,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综合用好国家、产业、区域、社会保障、扶贫、教育、税收、支农、惠农、创业促进工程等方面的政策,形成资金的整合力,为各项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13.1.2税收政策
请求省、国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配套性政策,请求省、国家提高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央税种地方留成比例、制订鼓励政策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请求省、国家对初创业人员开办企业在税收及土地使用方面给予适度优惠;请求省、国家对扶持发展的企业投资项目,在项目投产后的三年内,企业交纳的县级财政部分,由县财政按税收级次分年度给予企业奖励。
13.1.3金融政策
积极争取加大金融支持,积极构建良好的银企、政企合作平台,协调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扶贫攻坚的重点项目,建立各种适宜扶贫攻坚特点的小额贷款机构和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13.2生态补偿政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请求国家提高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到户政策,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
13.3投资、产业政策
13.3.1  投资政策
请求省电价调升部分中提高分配比例用于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处理好地方电网和大网的关系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创新机制,确保资金投入。采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投入为主,经营性服务项目以业主投入为主,产业发展以企业带动农户投入为主,农户环境建设以农户自主投入为主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13.3.2 产业政策
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企业实施扶持政策,设立扶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贴息、产业扶持、创业培训和担保资金等。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享受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优惠政策一律按高限执行。落实好国家和地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服务业、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优惠政策。
13.4土地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因地制宜,鼓励利用开发荒山、荒坡、荒滩、村镇边角地等场地进行发展,通过村庄整治等方式盘活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请求省、国家对农民新办工业企业实行优惠地价。同时加大汇报力度,多争取用地指标,充分满足我县产业、城镇建设的用地需要。
13.5 社会帮扶政策
制定支持社会扶贫的政策,以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调动集中全社会的智力、人力、财力,对特困区域集中帮扶。采取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法,使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3.6特殊群体扶持政策和措施
针对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工程性移民,采取特殊群体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机制,设立专项帮扶基金,引导社会开展对特殊群体的帮助扶持。
13.7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


十四、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14.1 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
14.1.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县人民政府对本县片区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县扶贫办、发改局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县内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
14.1.2建立跨部门跨乡镇协调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
14.1.3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
县内各部门,特别是县发改局、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14.1.4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14.1.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县级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14.2 规划管理
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切实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建立连片特困地区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依据。
14.3评价考核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健全对本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总体规划》要求,实行分类管理的考核政策,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综合评价体系。县人大、县政府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上级。

专栏   经济效应测算模型及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由于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不完全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因此该指标只能近似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报告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

投入产出闭模型。投入产出按照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关系划分为开模型和闭模型,其区别在于闭模型将所有变量都作为内生变量。本规划选择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进行相关测算,即将居民也作为一个部门列入中间流量矩阵,这样既考虑到了投资对生产的直接拉动效应,还考虑到了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消费能力扩大带来的间接拉动效应。

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由于受到项目建设工期、产品需求传导等因素的影响,投资的经济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期的投资只有部分转化为当期生产过程服务的资本,这种资本即称之为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

网络节点:高望界乡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